|
|
|
- 在音響技術38期左右(民國68年)吧,我就趕上DIY的風潮,只是當年總為生活所苦,雖然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而且肯做又有時間,但是就是沒錢,每月眼巴巴的看著音技出刊,所有的憧憬及計劃,都止於想想而已,在那時期,我所DIY的作品,生命是短促的(現在也是),瘋狂備料卻中道崩殂的有之,只差臨門一腳,但無錢持續的有之,完成後只一星期,就拆解進入新計劃中的有之,燒機後惱羞成怒曝屍垃圾場的有之,其中有較好運的作品,是在完成後試聽時被強行架走,至少保住一個全屍,A-30就是這樣情形下,我前後造了2台,都被架走,自已的一台卻一直沒完成。
|
|
|
|
- 怎麼會DIY A-30,那就要先提A-40 ,音技是在40多期左右先推出A-40,據說A類機器少說要幾萬元才買的到,據說花極低的價格、據說有極高水準、據說是聲音醇厚….,那還等什麼,於是乎所有的假日全都泡在台北中華商場,一面看一面買,還不忘先墊錢”順便”幫親友準備一些,尤其是變壓器及散熱片,還真準備不少,眼看著只容旋馬的房間,已經是走動困難,是該動手的時侯了,才發現這段時間的備料,簡直是兒戲,開的什麼玩笑嘛。
|
|
|
|
- DIY最大的困難是機箱,當時可以裝A-40的只有音技機箱(後來才有南一機箱),我費了一番口舌,圖文並茂的描述以音技機箱裝機的裸照時,親友們面露難色,他們無法想像完成後是怎樣子的光景,匪夷所思的是這樣的光景真會值得好幾萬?更不了解為什麼放著市面上金光閃閃、五彩繽紛的機箱不能用(因為擠不進去),當我進一步說明完成後很龐大、會很燙手、也很費電時,我的金主們倒抽了一口氣,個個動搖了,這表示我之前所墊的錢是要不到了!
|
|
|
|
- 其實機箱造成的資金短絀只是問題之一,我發現所有散熱片都大而不當,裝AB類太大,A類太小,魚鰭一樣的形狀,怎麼放都佔空間,更放不進一般機箱,如要真用在A類,須用4片接合成一個「風筒」,然後用一個風扇強迫散熱,問題是我又找不到靜音風扇(當時我也不知如何降速),在宿舍萬籟寂靜之下,那種風切聲使人頭皮發麻,坐立難安。
|
|
|
|
- 接著又有變壓器的問題,這些來自於舊貨攤聯合國牌的東西,確實品質優良,但是規格不一,湊了幾對, 卻有一些註定形影孤單,這真是傻呼呼瘋狂採購下的惡果,這種惡果至今我仍有一些當時的散熱片及變壓器沒用完。
|
|
|
|
- 那也在十多年前吧,在佑昇買了A-40的PCB及材料,口袋已沒錢買功率晶體,回家第一件事,先完成了PCB,接著就是待料、待料、待料…,竟然待到連功率晶體停產,我不得不停產,說實在的,這是個非常長的時間裡,有太多機會,但是我始終沒有裝成A-40,算是和A-40很沒緣吧,一直到三年前,我才在友人處真正聽到A-40,但是早就沒有特別的感受了。
|
|
|
|
- 在當時放棄A-40之後的一、二年後,A-30的出現像是正好來收拾殘局的,當時的A類風潮仍然持續燃燒著,市面上的套件很多標榜著動態A類,這樣的氣氛中,A-30似乎來的正是時候。
|
|
|
|
- 在音技推出A-30沒多久,我在同事家就看見一部原裝音技半成品裝成的 A-30,花了一個下午試聽,可以感受到與另一部動態A類的套件,有明顯不同,感覺細緻許多,當時我正開始想玩電子分音,盤算一下6聲道的A-30也不用多少錢,反正大多數的東東都有了,於是機箱找到一家作攤販車及廚具的店,摺了4、5個A-40縮小版的全鋁機箱,又花了一整天到中華商場,在「友利」買了8片”盜版”PCB,在其他家買了板上零件4套,但
MJE3055就是買不到,心想那是鍍金腳晶體,可能是音技訂作的,所以找了其他的代替。
|
|
|
|
- 裝機非常順利,沒有多少零件,也不必調整,比別人超大的散熱片,一整天下來也只是微燙,不像原裝A-30非常燙手,音質不錯又加上廉價(才1K左右),好像之前備料都是為A-30而備的,正得意時,同事就硬拗要走,隔了一星期我又完成一部,室友馬上又要走,多奇怪的A-30際遇。
|
|
|
|
- 我其實有裝第三部,只是鎖上散熱片及大電容後,就塞在床底,主要是缺PCB上的材料,變壓器又沒配對 (配對的用掉了),一方面想起心中有氣,這些人真是的,有褔獨享,有難我當,至少這一次我可以待價而估,一切談妥了我才裝機,這樣終不致於造成呆人呆料,沒想到就這樣從此與A-30斷了緣,即時在二十年後,意外的在台北的川禾發現鍍金腳的MJE3055,心中非常興奮,馬上買了十幾顆把玩,但是仍激不起裝機的念頭。至於我的那一台A-30,記憶中一直沒完成,大概是宿舍改建,我倉促搬離宿舍,之後我也離開那家公司,我一直想不起它的下場是如何了。
|
|
|
|
- 依音技97期「A-30後級電路再討論」的說明,A-30取材自英國Practical Electronic雜誌,這種單端後級,簡單到教科書上都可以找到;推論A-30誕生於1980年前後,上網已卻查不到相關資料了,可能是一個不怎麼出名的放大器,A-30誕生後十多年,PASS先生的單端大大有名;不知當年A-30的原創者,是否有時不我予之嘆。
|
|
|
|
- A-30徒有A類之名,原應如鳳凰展翅,但卻在A類舞台中,伊人獨憔悴,想來不只是我沒有善待A-30,高手如雲的音技讀者們,始終燃不起一絲熱情,依音技說法只有1人對A-30質疑,本來A-30原線路好好的,是音技改了線路,我親眼見到那個音技原裝A-30,熱到散熱片變了色,散熱膏化為油水,大的水泥電阻的接點銅鉑燙的掀翻,這線路安裝在音技的小機箱、及那麼小的散熱片,hot到這種地步,是否是音技的敗筆?
|
|
|
|
- 現代擴大機大多以對稱互補功率晶體來推動喇叭,NPN功率晶體處理正的電壓,PNP功率晶體處理負的電壓,音樂是連續不斷的正負訊號,在這過程中各自處理正負訊號的功率晶體必須不斷的換手交替,這些功率晶體都限於先天的物理特性,很難啟動(從零動作)和停止(慣性作用),我們不希望兩(個,或群)晶體因換手而產生失真,所以加深靜態偏壓,很多大師把偏壓以汽車怠車油門(slow)來比喻,slow
高不容易熄火,但是費油,反之容易熄火,但省油,這種說法容易理解,那加到多少才可以保證兩晶體不會偷懶截流呢?專家說要放大器峰值電流的一半,這是傳統的A類說法.。
|
|
|
|
- 有了專家的保證,人們對於A類就沒有疑慮了嗎?當然不是,除了A類擴大機高熱低效外,其實很多喇叭也沒有效率,有些喇叭為了更線性,常常用了很多複雜的分音器,例如空心電感,這些元件的效率很低,吃電很兇,一陣陣音樂訊號湧上來時,一些鐵心電感(喇叭),和一些個空心電感加上一些電容加上一些大電阻,串串並並起來,那號稱8Ω
的喇叭,阻抗早就不是8Ω,而是隨著頻率不同而變動,以8Ω負載設計的A類,阻抗高於8Ω時,工作仍保持在A類,阻抗低於8Ω時,早就工作在AB類,如果阻抗掉到2Ω甚至接近短路時,說不定工作在B類了。
|
|
|
|
- 有許多知名喇叭都是4Ω的,以上的現象,又怎麼說,如果您是這些喇叭的主人,又用號稱8Ω負載A類的機器推它,不知心中會不會有個疙瘩,它真的工作在A類嗎?儘管不一定聽的出來。
|
|
|
|
- 其實A類、AB類之爭一直存在的,而且將會持續下去,當然可以套一句流行用語”笨蛋!問題不在A、AB類,而是在偏壓”!說的是!A類當然好,但是AB類才是主流.,我們在偏壓上動手腳,如果放大器有AB類的功率與效率,而且有A類的音質那不就是很完美了,於是這也就是所謂的動態A類,A類的定義也有新的詮釋-只要在處理音樂的過程中,負責的元件”不會截止”。
動態A類的關鍵在”動態”,動態時使將要接手的晶體保持相當的電壓或電流,使它『不會截止』,理論上在任何情形,即使負載變動了,它仍保持在A類,我想這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
|
|
|
- 我的第一個後極就是「南一」的45W動態A類,但我從來無緣知道如何”動態”,那時我仍是職業訓練所的學生,宿舍不准用電,連插座都沒有,只有利用實習課,躲在機器後面裝機起來,上電時也沒有任何的安全措施,只用電表確認了110V的市電,就這樣上了,在午後悶熱的課堂上,莘莘學子打著嗑睡,夫子正在口沬橫飛,然後平地一聲雷,我面前的後極冒出火花,加上濃煙惡臭,所有學生都被嚇醒,夫子原以為我提前動手誤觸開關之類的事件,撇頭一看,發現我的把戲,大怒下把手邊可以拿到的東西全朝我砸來,最後連自已都飛躍側踼踹過來,我看著燃燒中的火鳥,卻逃命救不得…。
|
|
|
|
- 接下來的個把月,我總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怕被退訓賠錢,還好孝(台語)感動天,夫子在跛腳2~3週後,還大度量的研究我那無法辨識的機器,沒有當我,而且送我一堆他不玩的電子零件;我那45W”靜”態A類,命運多舛,送修後商家竟然把它弄丟了,我記得是折價換了其他套件。
|
|
|
|
- 事隔多年後,才了解當年我用2個變壓器,1次側並聯,2次側串聯成橋式整流,結果不注意,接成倍壓整流,幾倍電壓在套件及濾波電容上,當然石破天驚。
之後,我對於動態A類,充滿了好奇,所以非常注意這一類文章,尤其對音技的黃氏非常崇拜,多年來看了他的很多的動態A類的文章,漸漸的大部份懂了,但是熱情冷卻下來,儘管動態A類好像有很多優點,人們對於它就沒有疑慮了嗎?當然也不是,忘了那一個大師如是說:動態A類最大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波形是正還是負…。
|
|
- 暫時先不提A-30,以對稱互補功率晶體為輸出所作出的動態A類,不外乎1.浮壓2.兩段式切換電壓3.動態偏壓(偏流),總是覺得沒有一項讓人放心的,
如
|
|
- 1.浮壓:有二段電壓有點複雜外,又也有二個放大器,主放大器和輔助放大器,在設計的要求上,輔助放大器應快於主放大器,這樣才能預先墊高(或降低)電壓,這是很矛盾的,如同我們希望教練與選手一起跑,而且教練跑的應該比選手快,以便可以在前面照像、遞開水…,唉!這是什麼場景,那乾脆叫教練參賽不就得了,除了政治因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第1名,那至少的要求是這二個放大器速度要完全一樣,都是第1名吧!現實卻告訢我們很難,所以黃氏合理的把二個放大器併為一個,我非常崇拜他的功力,但是換上我的爛個性,我非得調了又調,可能機器沒有下工作桌的一天。
|
|
- 2.兩段式切換電壓:也有二段式電壓,對於二個放大器的要求也許沒有浮壓式高,但是比較不放心的事,浮壓式的電壓是連續變化,兩段式切換電壓的是階梯式的跳躍,這個過程是使CE電壓突然變化,實在擔心會不會對音色有影響,不過我對這一個方法最感興趣,也許有機會玩玩吧。
|
|
- 3.動態偏壓(偏流):最擔心的是這一種方式,平時不作為,”動”態時,擠弄出一個恆壓或恆流,其實這些作法,豈不就是一個振幅很小的放大器(說不定還是A類放大),在這裡也許不必計較速度問題,有一些是幾V起動,那正是音樂最細微的時候,放大器的表現聽的很清楚…不過最好不是這個”小”放大器的聲音。
|
|
|
|
- 有些是檢知喇叭電流才啟動偏壓或偏流的,通常在射極檢知或在喇叭前串一個(些)電阻檢知,在射極檢知也許還好,在喇叭前串一個電阻檢知的豈不是增加內阻,玩家們弄了很多銀的喇叭線,像水龍頭的喇叭接頭,無非希望電阻更低,這一個檢知電阻使他們破了功,一堆渾然不知有一個電阻串在喇叭前的玩家們,一陣音樂襲來感動”莫明”,卡軟、卡硬、卡好聽的品頭論足一番後,不知是否造就另一個高意境的音響顯學-玩檢知電阻,看那種廠牌好聽。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