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線路分析 (下)by Captain
 
  • 如果問我,10年音技中最懷念的機器,應該是A-30 II吧 (如果複選,另一個是AT3),二十多年前試聽時,在場的人都覺得好聽,這裡面還有力勸我裝電子分音的PRO,當時一致歸功於鍍金腳的MJE 3055,但是翻遍了台北,就是找不到,如今手上有十幾顆,卻在清楚了解A-30 II線路之後。
    非常
 
  • 人類是聽覺領先知識,然後知識又會影響聽覺嗎?之前宛如天籟,心中有鬼後,什麼都不對了,我覺得A-30 II一直受到漠視,沒有對錯、沒有褒貶、也沒有評論…。
    有一天無意中翻到A-30 II的線路板,儘管很忙,我仍然試圖說服自己,至少復原一套玩玩,反正MJE 3055已有了,拖了一陣子,放不下電流放大倍數不夠的心結,又丟在一邊,某日一時興起,想用FET代換晶體,連IRFT 150都備好了,但是始終過不了推動級在B類工作的致命缺點,使那些材料擱了很久,卡上一層厚厚的灰。
    既然音技97期已使出”絕招”, A-30 II已改造無望,所以乾脆重新打造,浴火重生吧!
 
  • 筆者整理出的目標如下:
    1.單端重要的課題-在正半波供應喇叭足夠的電流。
    2.A-30 II的優點-恆流源,務必保留。
    3.無A-30 II的缺點,如無溫度補償、如電流放大不足、如推動級工作在B類,以及恆流源它用,以致恆流供應不足或不穩-這些一律不得發生。
    以下,我將以A-30 II為主軸,並於文末嘗試以線路來自圓其說,我的重點將放在1.恆流源2.供應喇叭電流切換時機3.實例討論。其他如放大倍數、或者幾W 要供應幾V等等,我一律略過。
 
  • 另外我一直掙扎的(為此本文已改了好幾次了),是不是該提到PASS,如同以前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只要是運動,鏡頭都躲不過愛?達,既然要造單端,能不提PASS嗎?但是就憑我這樣眼高手低的料,也配評論PASS嗎為”豬也”(註1)?
 
  • Nelson Pass曾經推出A40、Citation 12、Zen前後級,是自已裝的最愛,也擁有如STASIS、超對稱等專利,是工廠裝的最愛、在離開Threshold之後,將真空管的單端輸出,應用到晶體機上面,自創品牌,如Aleph系列,又是自已裝迷,彷造的對象。
 
  • 大概十年前聽到PASS在製造單端,而且手上又沒有線路時,的確有一些驚訝,PASS是Threshold公司的設計者,多年來靠動態A類,獨領風騷十多年,如果Aleph系列,靠的是動態A類,那應有一些相似的影子,但是單端的架構,和互補對稱的架構,完全不一樣,所以也無所謂上下版相容延伸的好處 (光憑PASS的名號,也不必上下版延伸,就有好處);如果它特色是在傳統A類,A40早就成名在外,稱的上是經典之作,如果它以單端又強調是傳統A類,那之前的拙文中試以傳統A類帶入單端的架構,頂多只是傳統A類的一半功率,說的明白一點,50W的機器,它最多能說-純A類 25W保證,所以它並不強調A類,否則PASS如何宣傳他的機器?如何告訴那些大頭們,花別人名機A類100W的價錢,買到號稱50W的機器,然後只保證純A類25W?所以當時我真的不知道Aleph系列賣點在那裡,特色又在那裡。
 
  • 一直到我看到Aleph線路之後(註2),真是佩服,之前的誤會大了,分析線路實在不能只靠直覺,否則會陷入莫須有與想當然(註3)的謬誤。所以現在的場面變成,需要A-30和PASS比較,而且我還有一些懂的時,我會討論,其他地方絕對是獻醜不如藏拙,而且如有錯謬,還請各位看倌多多擔待並請斧正。
 
 
  • 圖12 中所展示的是A-30 II動作架構圖,左手邊是原線路,原線路因Tr2的電流放大(hfe)不足會搶走恆流的問題,如果Tr2用達林頓或FET後,就不會影響恆流了(或影響小),所以我仍然利用這個架構,改成二個放大器分別在圖15、圖16。
 
  • 其實圖12 中左右二圖是一樣的,右邊省略一些周邊線路,使線路看的更清楚,現在我們用右圖來說明。
 
  • 在前拙文中曾說明Rc不能只是純電阻的理由,複習如下:1.為了要在正半波供應喇叭的電流。2.因為Rc的端電壓會變化,我們希望在正半波Rc的阻值能小一些,負半波Rc的阻值能大一些。
 
  • 第1項, 我們先保留容後討論,要符合第2項時,恆流源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恆流源的
    意思是,當兩端電壓改變,恆流源會改變自已的等效電阻,使輸出電流仍然保持不變。
 
  • 所以PASS及AT-3都以恆流解決端電壓變化的窘境。
 
  • 這裡先討論Tr3輸入端紅色箭頭的動作,我們把Tr3晶體的動作,簡約的化為可調電阻的動作,它受到三個地方的控制。1.偏壓(流)。2.訊號。3.負回授。不知各位看倌是否看的出來,Tr3的本身結構上看似沒有偏壓(流)機制,其實恆流由上而來,換句話說恆流源就是Tr3偏壓(流)機制。
 
  • 由於恆流介入,相互關係如圖13所示,依然引用前拙文的例子,設恆流為150mA,在靜態時,負回授會調整Tr3 的等效阻值為(30V-0.7V)/0.15A=195Ω,這就是所謂的偏壓(流),在靜態時沒有訊號,負回授會調整Tr3,流過事前設定好的恆流,這時的線路是平衡狀態。
 
  • 動態時,訊號驅動Tr3,使Tr3變換阻值,輸入端如圖的箭頭所示,輸入端訊號為負時,調整Tr3阻值往大於195Ω方向調整(理論上最大可調到60V/0.15A=400Ω),這時輸出為正,當輸入端訊號為正時,調整Tr3阻值變小,往小於195Ω方向調整(理論上最大可調到0Ω),此時輸出為負。
 
  • 其中還有一個調整Tr3的力量,來自負回授,它依輸出電壓的一定比例去調整Tr3。
    恆流源(藍色)貫穿全局,輸出正半時Tr2導通(後述),供應喇叭(綠色),輸出負半時Tr3”增加”電流(綠色),導引喇叭電流到V-。
 
 
  • 為了方使比較,我在圖14中把A-30 II(A圖)、Aleph(B圖)、以及傳統對稱推挽A類 (C圖)放在一起討論。相較起來,Aleph比較像傳統偏壓方式,在相對於A-30 II Tr2、Tr3位置的晶體,都有偏壓結構,因為它不是我們的主題,所以我也不附線路圖,在綱路上您很容易找到相關資料。
 
 
  • Aleph流過的恆流是值電流的一半,因為上下都有偏壓結構,可以看做兩個獨立的單元(Unit),輸出上半波時Tr2”增加”電流以供應喇叭,輸出負半波時,Tr1”增加”電流以拉回喇叭,一樣是恆流源貫穿全局。
 
  • 我一直強調”增加”,因為這與一般傳統全對稱的推挽放大A類不一樣,C圖中的偏壓方式是靠著崁位電壓Vb撐出靜態電流,動態時是連動的,輸出上半波,Vb電壓往上位移,Tr2”增加”電流以供應喇叭,但是Tr3卻減少電流,輸出負半波時,Vb電壓往下位移,Tr1”增加”電流以拉回喇叭,但是Tr3卻減少電流。
    雖然傳統A類,在”減少”的過程中,不見得會截流,但是再怎麼說,”恆流”總比”減流”高明,尤其是當負載可能不斷變動時。
    PASS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不是省油”的意思,是他的技藝高超,另一個意思,是他的機器大多數-熱~熱~熱…,相較之下,A-30 II是不是更為簡潔合理,而且成本低廉?
 
  • 接著我們把焦點放在A-30 II的Tr2,在之前的說明中,我一直把Tr2說成一個開關,在圖14及其他圖中也把Tr2畫成一個開關,這只是為了說明方便,其實它真的不能是一個開關,如圖14中的A圖,如果真的按下開關,那喇叭直接接上V+ 就燒毀了,事實上A-30 II的Tr2是一個“共集極”組態(Common Collector),又稱“射極隨耦器”(E mitter follower)。
 
  • 有裝過一般的典型放大器如SF-106、LOW TIM等,應該對Tr2的架構不陌生。
    A-30 II 中 Tr2是電流放大器,顧名思義,是電流放大用,與Tr3不同的是,Tr2是被動及阻抗匹配用。
 
  • 現在我們暫回到圖12左邊的線路,在靜態時,D4陽極的電壓約在+0.7V左右,Tr2只有微微導通,動態時,當Tr3把電壓放大住正半波推時,頂起D5的陰極,經D5、D4約1.4V的電壓(如果是推達林頓管要再串一個二極體約0.7V ),反應在Tr2的基極,此時Tr2的電壓放大倍數小於等於1,基極與輸出端,始終保持約在0.7V(達林頓是1.4V)的電壓,跟隨著D4陽極的電壓走(所以叫隨耦器),但是電流被放大了,放大多少電流會由負回授的控制與修正。
 
  • Tr3的集極負載Rc (Tr2),可以看為不斷修正的可變電阻,所以A-30 II的正式名稱叫”複合式集極負載A類”(Composite Collector Load Class A),即CCLA類。
    因為它的恆流供應少,正半波時應在0伏以上馬上啟動Tr2。而Aleph流過的恆流是?值電流的一半,之前算過,它只要在額定功率的一半時(如果50W就在25W),?動Tr2就可以了。
 
  • 在圖14的B圖中,Tr2與輸出之間有一條虛擬的控制線,連接在喇叭前端,靠著檢知輸出電流,來調整Tr2,儘管我不喜歡這個檢知電阻,但是它檢知的是電流的流量,和負載(喇叭)之阻抗無關。
 
  • 這又是PASS厲害地方,如果額定50W, 至少有A類25W良好音質的表現,而且即使負載(喇叭)變動了,檢知電流依然正確動作,以?動Tr2供應喇叭電流。
 
  • 雖然我是以A類30W為藍本,要製作之前,我心中認為至少來個60W吧,黃氏說的對,要動態A類就是要大功率,知名小功率A類多的是,40 W以下的A類,我想一般人都仍可接受,再大的功率,應與社經地位相關了。弄一個60W以上的動態A類,整個效益算是最高,當然您執意要100W、200W,透過一些計算及電源的提升,及散熱片的安排等等,仍然輕易達成的。
 
  • 以下的線路,都是初步構想,連實驗線路都談不上,每個線路都有一定的難度,也未曾驗證,所以並不適合初學者,即使是高手級,我仍然奉勸先在一些隨時可以歸西的喇叭上試,不要輕易上正式系統,因它們不是”食譜”,所以我不負責音色及安全,風險請自已評估。
 
  • 圖15的A-30 A1是直接延伸自A 30 II,T2、T3是達林頓晶體(也可使用FET),原本達林頓晶體就不用配對,這種架構中,T2、T3動作完全不一樣,所以不用辛苦配對,我覺得甚至可用不同型號的晶體,達林頓晶體電流放大倍數幾百到幾千,所以不會對恆流源造成影響。
 
  • 線路中的恆流源是T1及其他的周邊組成,原來的A-30 II恆流源我實在不喜歡,光是線路板上那一個電解電容,老是在充電放電的,我就覺得不舒服,不過晶體式的恆流源也不是沒有缺點, D1、D2已經至少吃掉1.4V的電壓,加上晶體的Vce要在3V以上才能穩定,加上T2的Vbe的1.4V,所以您至少要預估6V的電壓我們用不到,也就是說供電+-30V,輸出在+24V時,恆流源可能已經不能工作!如果T1、T2用FET將會更慘(再加上3~4V吧)!
 
  • 為了溫度補償作用,請把T1和散熱片鎖在一起,調整VR2可以調整恆流的流量,VR2上大約有0.7V的壓降,依E/R= I的公式,如果我們希望電流流過150mA時,VR2大概是在4Ω,所以VR2是10Ω的可變電阻,這種規格也許很難找,所以乾脆用固定電阻,想辦法在R5上動手腳,如串二個1N4001,然後R5改為可變電阻,我是希望調到T2微微導通,也就是T3的集極約在-0.7V 左右。
 
  • 由於各裝機的環境不同,不可預期的,如是這個線路有震盪的話,請在R2和R5加上電容,R2上大概加10~30p,R5上大概加到0.002~0.01nF吧,這是我的預估,應依實際狀況,以示波器去調整。
 
 
  • 最後VR1是用來調整中點,熱機後多調幾次,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由於這一個線路,極為簡潔,能直接在散熱片上搭棚,IC用IC座,利用電腦的P3-CPU已退流行,到處都有淘汰的散熱片,一片25元吧,二片大概可以裝一聲道60W,成本不會太高。
 
R1 47K R6 1.5K VR2 10(50)
R2 1M D1 1N4148 T1 中功率
R3 3K/1W D2 1N4148 T2 TIP142
R4 11K D3 1N4001 T3 TIP142
R5 24/1W VR1 100 IC TL-071
 
  • 裝好後一定要加裝限流電阻,然後先別裝IC也別裝喇叭,先檢查IC座第7腳是否+12V,IC座第4腳是否-12V,如果正確,斷電確實放電後, 插上IC去調整。
 
  • 儘管我對IC或晶體沒有什麼好惡,但是網上有許多先進對IC沒有好感,所以我也試著改A-30為純晶體線路,如圖16,它的編號為A-30 A2,編號的本身只是流水號,沒有改進的意思,眼尖的看倌,會不會認為看出與(註4)有的像,我心儀JLH已經很久了,如果我要裝純A類,不會是A-40而是它吧。
 
  • 這一個線路如前所說,電源利用率會變差,別人100W的電壓,您大概只得到6~70W,其次中點電壓應不怎麼好調,所以建議要加裝喇叭保護器。
 
 
    圖16 A30 A2
 
  • 當然!這一個線路還有發展的空間,我列出供各位參考評估:
    1. 如何改善電源利用率?
    2. 如果去除D3(斷路),在輸出正半波時,F3 如何保持流有恆流?
    3. F2、F3 如何能比PASS的方法,更簡單達到SRPP的效果,或者;T2、T3是否以分壓方式,也有可能有SRPP的效果。
    R1 1K D1 1N4148 F1 IRFT9610
    R2 47K D2 1N4148 F2 IRFT150
    R3 1.5K D3 1N4001 F3 IRFT150
    R4 3K/1W VR1 500 C1 500P
    R5 1.2K VR2 10(50) C2 27P
    R6 27K T1 P小晶體 C3 0.033
    R7 24/1W T2 P 中功率    
 
  • 如果A-30 A2有點像JLH,那A-30 A3根本就是JLH,我一魚兩吃,既捨不得那些MJE 3055,又喜歡JLH,所以直接修改A-30 A2 加 JHL 等於A-30 A3做一個結尾,線路在圖17。
 
  • 這個線路要注意的,也是功率晶體的電流放大率,所以推動級的那個恆流,要好好估算一下;功率晶體也可以用FET,但是要考慮電源利用率的問題,這裡不再列出零件,相信所有的零件推算,您都沒有問題的。
 
 
    圖17 A30 A3
 
  • 後記:
    2001年我試做伺服真空管前級,玩恆流,試著試著…高頻震盪燒了PH-113-100W,正想重新來時,一紙入學通知,倉促間連忙把所有電子零件及所有書都打包封存,沒想到天質魯鈍的我讀了3年半(遇上SARS),畢業後磨刀霍霍正想解決一堆丟下來的問題,突然間又面臨始料未及的調動,於是我身無長物,支身來新竹,客寓途中,記起當時在3~4年前在ZD討論區許下的承諾,寫起本文來,問題是我身邊沒有任何有關A-30資料,全憑記憶,我的落腳處又沒有網路,所以寫文章是一件痛苦的事,直到?到網兄oldhan的線路圖才有資料可用。
 
  • 限於條件,我只試了A-30 A2的後半邊架構,用來推動燈炮,看來”很”線性的,確定可行,但是無法全心去驗証及發展,也許要再等,如有網友願意完成,我樂意協助。
 
  • 很多年以來,已經少有線路分析的文章,很高興竟在我手上完成的,痛快!很感謝DS提供機會發表,只是我這樣惡搞下,A-30 還算是A-30嗎?
    Captain 於風城,02.13. 2006
 
  • 註1:傳說左宗棠自視其高,常自比今亮、小亮、時亮、老亮…。常常下棋贏了,就得意說”此諸葛所以為亮也”,某日和一副將下棋,卻大敗,副將馬上嘲笑”此葛亮所以為豬也”,從此這副將永遠不得翻身,這裡是說我不能逞口頭之快,以免不能翻身。
 
  • 註2:DZ雜誌,已忘了第幾期,作者是發哥,那期談到Aleph線路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