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男的 Kit One 300B (Part 1)by 金維中

 
  • 久聞英國的AudioNote kit one,據說是Diy套件的極至,幾乎是制定新一代真空音響規格的代表作:直熱單三級管、單端、純A類、無負回授,網路上的佳評,幾乎涵蓋世界各國以及各種語言!小弟被許多前輩洗腦之後曾經發瘋的想要搞一套來試試,但是通常理想到實踐的道路總是必須經歷許多坎坷(這一段辛酸省略);
 
  • 網路上一大堆有關K1的仿機報告,繁體中文就有幾篇,但是反覆看來瞧去,就是搞不懂許多的細節(其實我是那一種連電阻值都不會算的人,DIYer之中能耐大過小弟我的大有人在),雖然 Audio note kit 網站上面已經貼了大量的圖了,但是終究停留在腦海中想像的階段。
 
  • 最後,終於看見李大的拆箱相片集,(嘿!嘿!)。
    借了詳盡的裝機說明,仔細的看了幾天(其實沒那麼麻煩喇!只是自己時間不多經常都是在「從事重要任務」而「不需用到眼睛」的時刻,把握時間的翻閱),對於整部 Kit one的組成開始有了一些概念,終於決定要搞一下,搞出一部「摳男版」的Kit one;為啥叫做摳男版呢?因為我打算使用小弟尋覓思考許久的「摳男拷貝絕招」,屏除洞洞版、刻線PCB、自洗PCB、以及PCB改手工搭棚的這幾種作法,參考 Audionotekit 網站有介紹的 Hardwiring 的作法,來Kuso一部 Kit one 出來!(如果你也有看見那一篇手工搭棚的機器,您就會了解為啥一堆人說李大搭棚漂亮了)。
 
 
  • 登記等待金色的機箱的時候,同時也去訂製了電源變壓器以及軛流圈,原廠來的時候所附上的變壓器,由於預期會賣到世界各國,所以初級就有兩組,一組各有四條線分別是:0V-100V-110V-120V,如此兩組可以串並互用,就可以使用100V(日本市電)或是110V(台灣市電)還有120V(117V美國電),220V的歐洲電或是『共』電,還有最龜的『澳』電240V;次級分為燈絲以及高壓兩部份,燈絲有三種:0V-5V(5U4G整流管)3.15V- 0V- 3.15V(5687+6SN7一共兩組)0V- 7.3V(300B),高壓只有425V- 0V- 425V這樣一組;燈絲都是3A,高壓則是200Ma;而我訂製給的規格就直接省掉一大堆初級,直接訂製:0V- 110V 兩組,萬一需要使用220V時直接將併聯改成串聯即可。
 
 
  • 因為裝機說明書上一開始就是先將變壓器以及全部的鐵心原件全部裝到機箱上,在等待機箱以及變壓器的時候;能做的實在有限,所以我就打算先來備料以及搞電路板的部
 
 
  • 首先要先利用李大不注意的時刻偷偷將電路板影印下來,剛好李大那邊有一部「多功能事務機」可以彩色影印(印出漂亮彩色的一比一電路板的那一個時刻,我真是愛死這一部機器了)同時也要將零件表印下來,先進行備料;一開始就有疑惑,明明網路上的相片全都是1/2 W的飛利浦精密電阻,可是裝機說明上面卻全部註記為 1W規格,偶素照著零件表備料,所以才會搞出一堆顏色不同的電阻出來,阿Q安慰自己一下,瓦數大的電阻據說聲音比較粗一些,可以厚實一些(這個有網友比較過嗎?)
 
 
 
  • 事實上K1所需要使用的零件並不多,這裡是根據他裝機說明所整理的零件表;他並沒有一份零件總表,而就是以三片電路板來區分;原本我想為了方便,想仿效管球王國或是上杉佳郎的作法,每一部機器整理出一份單純完整的零件表,但是K1的電容器以及電阻序號是各自分開的,如果硬要整理出來那會變成很花(例如說:電源供應板的C1跟驅動板的C1),如果回頭再來跟裝機說明書對照,那真的會很累。
  • 所以這裡就大概整理一下:
  • 1. Power Supply Board電源供應部份:
 
  • 電容器零件表
  • 47uf/ 400v=C1 & C2
  • 68uf/ 450v =C11 & C13
  • 1nf/ 1000v= C4
  • 220uf/ 450v= C8
  • 100uf/ 450v= C12 & C14
  • 10uf/ 160v= C9
  • 電阻零件表(這一章節的後方有電阻的色碼表)
  • (真的有這一段唷 Back of this section has a resistor color code chart)
  • 100R 1W= R1
  • 82K 1W= R2
  • 330K 1W= R3
  • NOT USED =R4(沒用到)
  • 2K2 1W= R5 & R7
  • 2K7 1W= R6 & R8
  • 220K 1W= R9 & R10
  • R11 & R12= (NOT USED沒用到)
 
 
 
 
  • 2. Drive Board驅動版的部份(這個編輯很奇怪,這裡就沒有像上一片板子一樣有分電容以及電阻兩部份;而是直接一大欄就是寫零件表):
 
  • 330k 1w =R1 & R2
  • 680R 1W= R3 & R8
  • 470K 1W =R4 & R7
  • 10K 1W =R5 & R6
  • 82K 1W= R9、R10、R11、R12、R13、R14
  • 1K 1W= R15 & R18
  • 820R 1W= R16、R17、R19、R20
  • 1M 1W= R21 & R22
  • 0.015UF 200V= C1、C2、C3、C4
    (Signal capacitor訊號電容器)
  • 100uf 10v= C5、C6 (電解電容)(+/-)
  • 0.22UF 300V= C7、C8、C9、C10
    (Signal capacitor訊號電容器)
  • 470UF 16V= C11、C12 (電解電容)(+/-)
 
  • 注意唷:
    另外他沒列出來,但是看的見一定需要的,就是管座呀!這一塊板子上一共是需要小九腳兩個、大八腳一個,都是插板式的(FOR PCB)。
 
 
 
  • 3. Filament Supply Board燈絲電源供應版(這是三片之中最小的板子,零件沒幾樣)
 
  • 4700uf 16v= C1、C5、C3、C6 (電解電容)
  • 100uf 10v =C2、C4 (電解電容)
  • KBU6B 6A= BR1、BR2 (橋式整流器)(梳形)
 
 
 
 
 
  • 另外有一樣零件真的是搞慘我了;雖然也包含在這一片電路板上,但是卻沒有在零件表上列出來,那就是負責穩壓IC,是以 To-220(塑料扁平三腳)封裝的:「78s05」
  • 一開始我也沒搞清楚,還在討論區發問鬧笑話!被飛船老師指正之後,仔細研究了這一棵穩壓IC;才發現「7805」居然有這幾個兄弟,分別是5v/500ma的「78L05」一安培的「7805」以及三兄弟的老大:兩安培的「78s05」(當然鐵殼裝的 7805可以到三安培但是那一個體積太大了);
  • 為了買到78s05找了非常多家電子零件專賣店,台北就大概有近十家;還找了在福州採訪的東森電視台記者幫忙問,新竹以及桃園台中,大家都知道有這一棵IC但是都缺貨,還有店家說好久沒賣了,熱心的還會建議使用替代零件,鐵殼或者是其他零件,但是我覺得要照著K1做就還是要努力找出這一棵IC;改鐵殼7805雖然線路可以不變,但是體積會變很大;最後居然在一家幾忽被我遺忘的電子材料行找到,所以應該還是買的到的,只是需要耐心。
 
 
   
 
  • 完成電子零件的備料採購之後,嘿!嘿!就要開始摳男拷貝板的第一步囉!
  • K1的電路板一共有三塊,分別是驅動板、燈絲穩壓板、電源穩壓板,於是我就照著尺寸裁了三片電木板(就是一般電路板的材料,上面沒有銅箔的那一種,他的材質是以酚醛樹脂為主混合其他質料所製成的熱固型塑膠);其實在這一種電木板專賣店之中也有賣玻璃纖維板,但是電木比較容易施工,雖然玻璃纖維板比較好看以及彈性比較好,但是我還是喜歡這一種比較傳統的顏色。
 
 
 
  • 接著將影印的電路板的圖剪下來貼到電木板上,畫出電子原件腳位的點。
 
 
 
  • 這一種很像是小型螺絲起子的工具,原本就是專門用來鑽電路板的,所以在這裡是很恰好的,因為我所使用的「銅雞眼釘」尺寸是2mmx3mm(2mm的孔3mm的高度);所以我挑選的電木板厚度是2mm,然後要使用2mm的鑽頭來鑽洞。
 
 
 
  • 雖然手動小鑽頭可以在半夜寂靜無聲的情形之下偷偷加工不會吵到人,但是一個洞一個洞的鑽實在會瘋了!後來又發現這樣的東西,他是一個迷你型三爪夾頭,最大尺寸標示是3mm但是實際可裝到近4mm;他的後面就是六角形,可以當成電動起子的配件直接裝在電動螺絲起子上來鑽孔。
 
 
 
  • 這就這一次的主角:「銅雞眼釘」,還有人就叫他「空心鉚釘」,因為是銅質的,所以可以讓焊錫附著;他一頭是已經成型的凸緣,另一頭就是要穿過電路板之後再利用這一隻「沖子」(?我也覺得怪怪的,不然該叫怎樣的名字呢?)將平頭打成凸緣。
 
 
  • 這就是固定好空心鉚釘之後電木板的樣子!亮晶晶的唷!好漂亮吧。
 
  • 有一個沒有鑽洞沒裝鉚釘的洞,這個不是漏釘唷,而是這是用來固定電木板的螺絲孔,雖然他的尺寸並不是2mm的,但是我還是習慣先鑽小洞再開大洞,所以一起先鑽好了
 
 
  • 首先還是最基本的作法,也就是從高度最低的零件開始安裝,這是驅動板,當然就是從電阻開始唷,雖然這一個空心鉚釘的洞不小,但是1W的電阻接腳伸進去還算可以接受的大。
 
 
  • 因為沒有電路板的銅箔,所以電阻接腳是不要剪掉,要保留來當作接線使用;所以注意一下唷,電木板下方是一個原本用來裝文件的木製多格的小箱子,剛好可以讓電阻接腳伸直。
 
 
  • 這是驅動板上並排的六支電阻 R3、R4、R5、R6、R7、R8;除了固定用的孔位之外,垂直並聯的雙孔,另一孔是外接線的孔位;注意看唷,由於原本的電路板可以隱約看見背面的銅箔線路,所以可以看見R5跟R6是接到大八腳管座。
 
 
  • 而這就是另外一面了,對照一下下方電木板的孔位。
 
 
  • 這就是原本背面的電路圖,對照一下電路,直接將電阻接腳彎下來,直接接到原本要接到接點,取代電路板上的銅箔線路。
 
 
  • 在驅動板的背面有四顆電解電容,原本的電阻他的接線是在背面,所以可以直接使用它的接腳來取代銅箔,但是這四顆電容的引出線路卻是在電容器的同一面;所以我想利用將接腳彎成「U」或是「V」字形,這樣就可以利用銅空心鉚釘來做為固定,同時也可以利用電容器的接腳來連接,真素一舉兩得的彎腳方法;不過還是不要忘記正負腳(+/-)不要搞錯!
 
 
  • 如果沒有接腳可用,就必須要另外找線,其實我相信已經有網友想要利用銀線來當作接線,但是我這是很窮的「摳男版」,所以我是利用舊床頭音響壞掉裡面拆下來的線(這可是路邊撿到的唷)這個線很特別,是兩銅線對絞然後上錫,而且每一條線的符號記號都不同唷。
 
 
  • 這是其中一個角落,電阻接續的銅箔面與電阻同一邊,所以這裡我也是利用前幾張圖一樣的「U」字彎腳法來固定電阻,同時將電阻接腳拉進要接線的小九腳管座。
 
 
  • 這就是正面大部分的完成圖,電阻亂七八糟的顏色,加上不太一致高高低低的孔位,看的出來就是手工歪七扭八的作法,如果有耐心一些,應該要慢慢的利用尺將每一個孔位劃整齊才對。
 
 
  • 這是另一角度來看這一片板子,我想大家都發現了,三個管座的高低位置實在差太多!(編按:要用PCB的管座啦!!)
 
 
  • 這是中間大八腳管座的接腳特寫,可以看到接腳實在是離電木板太高了,因為我是利用原本的電路板孔位來鑽孔,卻找不到腳位適合的管座,後來找到的管座腳位孔差不多相同,就直接頂上了,但是這一種管座的接腳是粉硬的,加上孔沒有鑽很準,勉強使用的情形之下,只能硬塞進一小節;所以請注意,這八個洞請配合你找到的管座來鑽孔,修改通常是很痛苦的經歷。
 
 
  • 小九腳的管座是大陸製的,我選的是上下一般高圓柱的形式,另一種腰部肥一圈的因為太像我的身材,一眼一看立即不要!它的腳就是軟的,縱使我的九腳的洞開的亂七八糟,經過調整還是很輕易的就可以插好位置,我比較煩惱的其實還是大八腳的管座,到時候恐怕會有高度的問題需要修改
 
 
  • 這就是「U」形接腳電容插到板子的樣子,圖片右邊是負級,彎成「U」型之後立刻又彎成「ㄇ」形接腳向下穿過電木板到另一面去使用,這樣就省掉兩個接點。
 
 
  • 這是上一張圖稍稍換角度拍的,其中負極接腳是有三孔連在一起,我就將其中一孔的電阻腳從第一孔拉到第三孔,當電容腳插進中間孔時,一起上錫就會形成三孔連在一起了,而圖片右邊的接腳(正極接腳)一起跟電阻腳塞進同一洞中還不會將洞塞爆,嗯!2mm的空心銅鉚釘,大小還真恰好!
 
 
  • 接著這一個就是燈絲供應電路板了,也是一樣的,對著影印來的電路板,將孔位鑽好並且打上鉚釘,圖片上方就是這一片板子所使用的六顆電解電容,嘿!嘿!這是有一次敗家敗到的日本電容,雖然當松鼠會堆積成本,但是庫存零件用到的那一瞬間,感覺還是一陣爽呀!(臭屁啥呀!這一種低壓規格的電容其實很容易買到便宜又好東西,單純為了滿足使用高級電容的虛榮心)
  • 注意看電木板上緣有兩組各三個小洞在一排的地方,這是要焊上穩壓IC的三隻腳的地方,我的洞是依照原本電路板畫的,但是按照三個洞鑽好才發現,因為鉚釘有凸緣的寬度,如果三個洞一起釘上鉚釘,那就剛好三個洞短路,所以我只好先不把中間這一個洞打上鉚釘,到時候看情況要前或後來調整好了。
 
 
  • 插上梳型的橋式整流器,交錯交錯的四隻粗腳伸到背面,記得有一些套件規劃燈絲直流供電也是利用梳型的橋整,但是它們有加上散熱片,不知道K1沒有會不會過熱呢
 
 
  • 請你不要嚇一跳!當然這粗的四隻腳我也是要用的,右邊的這一個橋整中間兩隻腳彎成心型,繞在空的洞上,這兩個洞是AC交流電的接點,是電源變壓器0V-7.3V接到這一片板子的接孔,繞成這樣,電源線接進來焊在板子上,一吃錫就直接接好了。
 
 
  • 其他的零件(其實也就只有六顆電解電容)插到板子上,直接利用接腳彎曲,甚至不必另外使用別的接線就可以接好,只不過是C2、C4的接腳太細了,一直再想該不該另外接粗一些的線?
 
 
  • 這就是部份接線的特寫,當然多出來的線頭要修掉,剛好一個零件接腳搭另一個零件接腳形成有趣的畫面,只不過是長度修好加上一上焊錫,這一些孔就只會變成圓圓一棵一棵的焊點了。
 
  • 後記,以上就大概介紹我計畫之中的K1的作法,原本是想直接利用原廠網址上其中的 HARDWIRING的這一種方法,但是零件插在洞裡沒固定又容易歪七扭八,手工搭棚我又沒把握,所以才會想出這樣的一個辦法,不過據說當初在電路板還沒有發明以前,這一種作法是介於手工搭棚以及pcb之間的產物,零件容易排列整齊以及不容易相互干擾,但是仍然不利於大量生產;
  • 原本我買了一大堆銀的接線柱(standoff)想要做成平的搭棚架,但是有網友認為:「突出一根一根」的恰好有機會當成收音天線,會變成雜訊的來源,最後才會使用這一種裝法,希望您也會接受;等到機箱以及變壓器報到之後,再接著寫下一部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