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用小機箱的改造計畫(二)by 龜毛金
 
  • 當一切都覺得前置作業都搞定了的時候,機絲頭子、傢伙帶一帶,用原來的紙箱打包好,就可以出們了,因為我家是住在工業區裡頭,所以前後左右鄰居機器設備都很齊全;但是我還是覺得到我的公司去比較有感覺;不過還是要利用只有值班人員的下班時候比較理想囉。
 
  • 要帶哪一些東西呢?以及要找哪一些設備呢?
 
  • 我的建議是只要找有鑽床的地方,這是很普遍的機械,很好找;重點是人家肯不肯讓你使用,畢竟機械的東西是有作業上的危險,一般廠家都不太願意讓你碰,所以「備有鑽床的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如果閣下是住在台北,願意到南港來,時間許可的話,小弟應該也都可以幫上忙,如果您是在彰化方圓數公里的地方,積極的建議,直接跟DS的站長約,他的地方實在是溫馨迷人離醫院又近;怕施工危險還可以先去隔壁的廟裡頭燒香拜拜。(編註:原來住在醫院和廟之間的好處還真不少~)
 
  • 我的建議是:最好,「鐵心類」元件都要帶齊,「鐵心類」元件就是很重的那一些東西,最大顆一堆五顏六色的線腳的「電源變壓器」俗稱、簡稱 PT (Power Transformer),「輸出變壓器」簡稱、簡稱 OPT (Output Transformer);因為我選用的是友站DZ的6BM8套件,是沒有使用餓留圈(Choke),所以就少了這一部分,如果不想帶那麼多,有一些工作就必須事先完成。
 
 
  • 圖一:利用原來紙箱把需要的東西帶齊全
 
  • 不論是事先或是到作業地點,這一些工作都是必須先作的,就是大型元件、鐵心類元件,位置的安排。
 
  • 我是把算把OPT(輸出變壓器)安裝在下方底層的部分,電源安裝在上層小包廂的地方,所以就先把OPT擺下去,查看一下尺寸;注意唷,後方開好的方孔是電源插座的孔,所以會有接線以及需要一些空間,另一邊是原本用來作為RCA端子頭的位置,如果要改為喇叭輸出孔,同時也需要留接腳、接線的空間;所以就把機箱翻過來,把小包廂的屋頂蓋上(記得要施工前先貼上牛皮紙膠帶),沿著線邊劃一條線,這就是鑽孔之後會被包廂屋頂遮住的最邊緣,OPT最邊端就裝在這一條線前面
 
 
  • 圖二:兩顆輸出變壓器恰好塞的下,但是要留好電源以及輸出孔的距離
 
  • 因為鑽的孔是穿透的,同時也是兩邊左右對稱的,所以OPT就直接在機箱上方標畫出施工的孔位,一般裝置OPT是利用4mm的螺絲,所以也選用這個尺寸的鑽頭;說到這裡,岔一個題外話,站長是致力於推廣手工搭棚的基本教義派人士,應該要編撰一份:「真空管擴大機手工搭棚常用規格技術手冊」,然後裡頭就要有一個表,像是這樣子的:
 
零件名稱
使用場合及規格
螺 絲
3mmF(3毫米細牙)MT 9P 管座固定用、銅柱螺絲、晶體固定散熱片用
  4mmF(4毫米細牙)大4腳管座固定用、OPT固定用、
真空管
燙到手用的、可以烤麵包
 
 
  • 圖三:因為螺絲孔是穿透的,所以直接在上方畫位置施工
 
  • 看到上圖,應該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概的位置以及定位了,事實上管機相關知識粗淺的我,一直希望OPT是應該要固定成為鐵心往左右而不是鐵心往前後,因為鐵心往左右的時候,接線就剛好分前後,這樣才可使輸入輸出分開,一前一後,互不吵架;但是兩個鐵心的磁力線會不會吵架,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 因為在這裡像上圖這樣子放是比較好的,(不然你把小叮噹找來用縮小燈照一下,隨便你要怎樣擺都可以)量好尺寸就可以準備待會兒一起施工了。(兩個不要靠太緊,中間留一點空間方便施工),這一看就知道是 DZ 的 E10,因為覺得買套件比較划算,一起買省下東跑西跑;這樣可以省下亂買東西的壞習慣。
 
  • 從下圖開始就哈拉一些比較基本的東西,希望網友不要見怪,有些人真的見到鑽床還不知怎麼操作呢。
 
  • 圖四就是我上班公司「工程部錄影組」的維修器材的地方,這可是我希望能夠擁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工作桌的設置很理想,又簡單;只不過地板是我覺得不可能達到的,這個地板我不會說,他是一塊一塊很像是鑄鋁的材質,架高,然後底板下面的空間都是用來放線材以及各式零件的地方,所以工作桌上最右邊的零件櫃才會那麼少東西(編:那是高架地板),中間大抽屜是放置工具,桌墊是橡膠,桌面是實木,很多東西我們都是直接在上面敲起來;左下方式螺絲櫃,一隔一隔的,我們有許多壞掉的東西要報廢前,都會將螺絲拆下來,細小特殊規格放在右上方的小零件格子中,一般的就直接放在下面這個格子裡,例如報廢的3.5吋光碟機,上面就會有一堆東西可以拆下來用。我的建議是,既然有志當一個自己搞東搞西的人,那一定要有留存一些零件的習慣(不過這樣的行為會被形容成為松鼠)。
 
 
  • 圖四:這就是我上班公司器材維修的地方
 
  • 在圖四沒出現的地方就是最左邊的角落,圖五就是放置鑽床、虎鉗的地方;鑽床後方那一顆小小的紅燈,一方面是用來提醒線路之中是有電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鑽床以及虎鉗會帶來的施工危險;最右下角是一根方型的木棒,上面坑坑疤疤的就是用來墊在工件下方的用來防止工件變形的。
 
 
  • 圖五:這就是立式鑽床
 
  • 立式鑽床最上方圓鼓鼓的圓箱型是皮帶輪,後方傳動軸朝上的馬達就是利用兩個皮帶輪以及皮帶交換扭力,並且傳達力量到鑽頭,這一台是一般會放到桌上的最大型,而是落地型之中的最小型;夾頭是10mm的,也就是說最大可以用到最大的鑽頭的尺寸;三段變速的機型,所以這一台的規格是:10mm三速型
 
 
  • 圖六:皮帶輪外罩打開可以看到皮帶輪,中間一圈彈簧是調皮帶鬆緊的裝置
 
 
  • 圖七:馬達最大圈,鑽頭最小圈,這是轉速最高的組合
 
  • 圖八:這是鑽床夾頭調鬆緊的板手(編插話:俗稱:"含豆魯",乃日本發音,與方向盤的台語同音)
  • 圖九:夾頭版手就是這樣用的,順緊逆鬆
  • 圖十:這是10mm三爪夾頭,鑽頭一定要裝在中間
  • 工作之前首先調整好轉速,一般說來,都是先鑽小孔在鑽大孔,所以先依尺寸設好鑽台面的高低;裝置鑽頭以及調好轉速,小孔以轉速高為原則,大孔需要較大的紐力,所以需要較小的轉速。
  • 因為先前就有利用描圖紙上繪製的中心點,利用中心衝定好孔位,所以很快就可以完成施工。
    鑽孔的時候,一定要有經驗的人教導一遍,最好要帶護目鏡,以免碎屑捲出造成傷害,鑽床作業不可蓄長髮(如果是已經蓄長髮的那個人(編:指我嗎?),一定要綁起來)不可穿著寬鬆的衣服,以及不可「戴手套」,鑽床施工意外之中最多的就是鑽削的鐵屑將手套捲起來。
  • 圖十一:鑽好孔,但是免不了的鑽屑會傷到工件表面,這就是留著膠模的原因
  • 圖十二:背面孔穿透時會留下的毛邊,這時候可以利用銼刀銼除,或者是利用更大尺寸的鑽頭輕輕將毛邊鑽除
  • 圖十三:3mm鑽頭將全部的孔都鑽一次,換4mm鑽頭之後就開始鑽原本就是要鑽4mm的螺絲孔
  • 最後換上鑽大孔的這個鑽頭有個專有名詞,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所以就含混帶過(編:圓穴鋸吧?),因為手上只有24mm的所以只有鑽這樣,但是這一部分極力建議要更大尺寸,這個可以容後再說。
  • 圖十四:鬆動螺絲,調皮帶、換轉速
  • 圖十五:換皮帶輪,馬達最小圈,鑽頭最大圈就是扭力最大的組合
  • 圖十五:這就是24mm的板金開孔鑽頭
  • 圖十六:鋸開兩洞成為一大孔
  • 圖十七:這就是搞出來的樣子
  • 圖十八:猜一猜,我比較喜歡哪一樣
  • 很快的就搞定了這一部分的工作,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再繼續寫第三部分,計畫之中第三部分我想將這一次施工作一個檢討,提一些改進,以及寫一下我將 DZ 6BM8 從PCB的套件改成手工搭棚的「獨門、很土」的做法,這個還是希望前輩多多指導囉.